八仙重回铁槎山
作者 范廷臻
话说公元2025年孟秋之末,天朗气清,蓬莱仙岛之上,八仙齐聚一堂,谈论仙界人间新天地。吕洞宾忽生感慨,拂尘一指西方,言道:“众位道友,可还记得那年我等自东海之滨的槎山各显神通,渡海而来?千年弹指,不知那旧地道场,今日是何光景?”
此言一出,勾起了众仙无限回忆,纷纷称善,于是驾起祥云,直奔槎山而去。
按下云头远望,但见槎山九顶依旧峰峦绵延,铁色岩石与苍翠劲松相间,如浮海仙槎,静等仙家归来。然而山凹与浩海连接之处,赫然卧着一处村落,房屋白墙红瓦,高高低低,错落有致,与三面青山相映,煞是好看。远处海岸,大大小小的船只,你来我往,甚是忙碌。
众仙看得入神,不禁赞叹:“千年未回,往日那寥寥几户渔家的荒野之地如今竟成如此光景!”
展开剩余83%一行八仙先落脚槎山出发台,嗟叹时光白驹过隙,而后自高而低找寻旧迹:时常饮酒论道的清凉顶上,东望日出大海,万物蓬勃生辉;铁拐李的大脚丫印依然一深一浅;吕洞宾与汉钟离当年对弈的巨石上,棋盘的纹路清晰可见……
然而,山上物是,世间人非。
一盏茶的工夫,八仙顺山而下,来到村落之处。宽阔大路上,几个盒状铁物内坐几人,缓缓行驶,路上行人彼此欢快交谈,去往村南一集市。幸好,众仙在仙所内也关注人间事态轮回,知道那盒状铁物名为“汽车”,不然可真“out”了。何仙姑指了指衣袖,众仙会意,即刻化身为普通旅人,夹在人群中前往集市。
抬头处,集口上方五个红色大字——“院夼欢迎您”。众仙顿悟,此村已名为“院夼”,身居庭院,地处山夼,好名字!
集市上,水果菜蔬,海鲜肉品,各种杂货应有尽有,买的卖的,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,一派和谐画面。众仙仿佛又回到了千年以前盛世天下,慢悠悠喜滋滋地看看这里,摸摸那里,对眼前的一切感到很新奇,也对人间的生活感到很惊喜。
突然,从南面来了几位与众不同的男女,每人手里捧着个黑色匣子——相机,这里那里对着拍拍拍,还不停慨叹“没想到这临海的小渔村烟火味这么足!”只听得其中一位脸上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士,招呼身边同行者:“大家快点喽!咱们赶紧去‘山静幽居’参加揭牌仪式!”
众仙不禁好奇,这群人乃何方仙圣?“山静幽居”又是何处仙地?于是,紧随其后,一探究竟。
大路从南到北,笔直宽敞,路边耄耋老人树荫下谈笑风生,两行杆子上红色中国结极为耀眼,排排石屋瓦房整洁有序,家家户户门口绿色菜蔬藤蔓满架……苍峻槎山前,蓝天白云下,好一幅悠然闲适的世外桃源画面!众仙喜自心中来,暗叹此处不逊仙境。
直至约道路尽头,路西一处寻常小院前,聚集着更多的人群,热热闹闹,忙忙碌碌。男女一行人停下脚步,参与其中,跟着忙碌起来。
众仙连忙退到一边,假装路人,偷偷打量此处。小院背靠槎山,南邻瀚海,乍看就一寻常渔家小院,院门向街而开,悬挂一木制铭牌,曰“山静幽居”。原来,此处便是未名“仙圣”口中的“山静幽居”。
众仙不禁走向前细细察看,发现此院并非寻常渔家小院,而是融合着悠久历史和现代文化双重元素,亦可称之为“文化小院”。
房屋和院墙皆由槎山石头砌成,天井方正,厢房内置一盘大炕,极具胶东特色。经主人一番精心打造,小院别有风致,那边点缀的花草,疏影横斜,这边镂空的石窗,简约古朴,触目皆为画。偏房里生活设施齐全,一应俱全,干净方便,偏房的屋顶则是锦上添花,开出一片露天的茶座,石凳石桌,迎接远客。
这意境,这风韵,让何仙姑喜欢得不得了,“此处抬头看山,山峦叠嶂,青翠欲滴;推窗听海,海浪声声,涛声美妙,实乃‘大东胜境’,我等围坐于此,临风把酒,品茶论道,不甚美哉!”众仙直呼同感。
此时院外鞭炮齐鸣,揭牌仪式开始,众仙亦挪步院外,置身人群中再探究竟。
观闻一位位“仙友”致辞后,众仙方才明了,“山静幽居”不单为眼前“文化小院”,亦是一所秦姓女士创建的文化产业公司,今日恰逢“胶东古村落和院落文化研究会暨槎山书画创造基地”揭牌,真乃幸哉!
离开此处,众仙又穿行村中,游走一番,慢慢品味着仙凡共居之地的烟火气息。不知不觉中,夕阳挂在了槎山头,像一枚橘红色的大月亮。众仙登高而望,绚丽云霞铺满西天,院夼村披上了金黄的纱,远处海面渐渐泛起银色,满载的船儿正在归家……此情此景,铁拐李诗意大发,高声吟唱:
秦时明月兮照渔港,石头院落兮海鲜香。
海风推窗兮云作衫,槎山悄语兮松叠嶂。
山静幽居兮颐养老,文人墨客兮置田庄。
八仙归来兮话古今,举杯共饮兮梦徜徉。
夜色渐浓,院夼村亮起了灯,远远近近,高高低低,闪闪烁烁,和着炊烟袅袅,俨然一场别致的渔村灯火秀。众仙愈发沉醉其中,不舍离去,决定小住几日再返仙所。此可谓:
八仙重回铁槎山,昔日野村换新颜。
天官催返凌霄殿,众仙作揖复流连。
